通過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強化人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成為國家發展的強大動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访鞔_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系統部署指導文化和旅游系統文化產業工作,描繪文化產業發展藍圖。
《規劃》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必須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文化賦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創新鏈效能,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文化產業重在提高供給質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服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人們從以物質消費為主開始轉向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精神消費。在經濟結構上,服務業超過工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文化產業處于這種供需雙重轉變的核心位置。當中國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時,滿足數億中等收入以上群體的精神需求是最大的消費增量,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的發力點。
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賦能各種產業,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需要實現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轉移,除了科技創新外,在創意設計、品牌塑造等領域都需要強大的文化產業做支撐。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外部性與高滲透性,溢出效應強,能夠與制造、建筑、信息、農業、體育、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賦能產業升級發展。
一般而言,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發展將從要素驅動轉向知識驅動,即依靠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賦能,維護和提高經濟體的全球競爭力,這也是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制造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轉換規律。
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反周期的特點,但這種反周期主要表現在傳統發展模式遇阻后需要新的發展動力時,文化產業往往會被選為新的發展動力。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以及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是滿足國內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助力產業升級的關鍵所在,是高質量發展階段重要的新發展動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還將為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就業,更有針對性地促進文科類教育專業高質量發展。
在新時代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必須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以增強國家話語權與軟實力,這有利于中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需要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加以積極引導和激勵,強化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成為國家發展的強大動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